山東六成"城市礦產"流向省外 應加大扶持力度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產生了數量巨大的廢棄鋼鐵、家電、電子產品、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廢紙等可循環利用的再生資源。但目前這些資源正從我省源源不斷地流向他省。據山東省再生資源協會調查統計,我省回收的各類再生資源約有60%流失到外省被加以利用。
我省與江蘇、浙江、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同屬再生資源大省。截至目前,全省相關從業人員48萬人,其中回收人員43萬人;各類再生資源企業7500多個,年回收各類再生資源約1500萬噸,年經營額約650億元。主要經營品種為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玻璃、廢造紙原料、廢橡膠、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和報廢機動車等。
我省是一個能源和資源消耗大省,人均資源短缺和后備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但由于各種原因,我省回收的各類再生資源中約有60%流失省外。年回收的600萬噸廢鋼鐵中,約有360萬噸左右交售到江蘇等周邊的鋼鐵冶煉企業。尤其是江蘇張家港市的豐立集團,自2006年投資引進世界最先進的大型廢鋼粉碎機后,臨沂和日照等地區回收的廢鋼鐵便源源不斷地流向張家港。據了解,目前我國的廢鋼鐵基本由湖北的力帝,江蘇的華宏、豐立,四川的邦立,貴州的詹陽,河南的大華,遼寧撫順的隆基等企業壟斷。
我省年回收的約110萬噸廢有色金屬,約有60余萬噸銷售到浙江、廣東等省;近200萬噸廢塑料所生產的再生顆粒和碎片,約有150萬噸銷售到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作為生產塑料制品的再生原料;拆解的廢棄電子產品產生的最具回收利用價值的印刷線路板和含貴金屬的元器件,幾乎全部銷售到江蘇、浙江、廣東等省。
省再生資源協會秘書長邱明琦說:“最有價值的廢棄電子元器件在我省無法加工,只能白白地流向外省。1噸元器件中的電路板,可以提煉
造成再生資源外流他省,主要是我省的廢舊物資利用企業普遍經營規模小、工藝技術落后所致。目前,盡管我省也出臺了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廢舊物資回收行業的發展,但目前絕大多數廢舊物資回收加工企業仍是微利或無利,基本沒有條件和能力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阻礙了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發展進程。同時,由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技術開發投入嚴重不足,技術開發能力弱,導致廢舊物資加工處理工藝落后,技術及裝備水平較低,一些與再生資源加工處理相伴的環境污染物未能妥善處理,大部分再生資源的加工處理技術十分落后,與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差距甚遠。
再生資源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在生產的過程中已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被廢棄后又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能否化害為利、有效地控制環境污染,關鍵在于回收利用。據介紹,每回收利用1噸廢鋼,可煉成品鋼800-850公斤,節省鐵礦石3.5噸,石炭石等輔助材料300多公斤,減少礦山采掘量20噸左右,減少空氣污染86%,水污染75%以上,固體廢物排放97%以上;每回收利用一噸廢紙,可生產成品紙800多公斤,節省造紙用木材3立方米,節水100噸,節省化工原料300多公斤,減少大氣污染74%,水污染45%;每回收利用1噸廢塑料,可再生塑料顆粒800多公斤,節省石油1.8噸,節省用于制造塑料增塑劑的玉米300多公斤,減少二氧化硫排放70%,氮氫化合物排放50%。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是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只要有社會生產和消費,再生資源就永遠存在,而且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再生資源的品種和數量會持續增加。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率會日益提高。
鑒于再生資源具有循環再生利用的特性,人們稱之為“二次資源”、“地上寶藏”、“城市礦山”。有效地回收利用再生資源,不僅可以源源不斷地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價格低廉、數量巨大的原料,而且對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環境、拓展就業途徑、促進經濟社會效益具有重大意義,因而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無論是發達國家還發展中國家,都把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大產業,給予高度重視支持。
由于能源緊張和環境保護的需要,再生資源產業又視為“社會靜脈產業”或“第二礦業”。20世紀末,發達國家再生資源產業規模為2500億美元,本世紀初已增至6000億美元。在今后的30年內,其規模將超過3萬億美元。在國內廣東計劃到2012年,再生資源產業總產值將超1700億元人民幣,新增就業崗位20萬個。
要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科學發展,就應將再生資源加工利用列為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讓“城市礦產”成為山東省的又一重要產業。